武漢市法泗機耕船制造有限公司
聯系人:吳 波 18602746208
吳華林 13871021876
電 話:027-81367480
Q Q:59635870@qq.com
網 址:www.7s8z.com
郵 編:430210
地 址:武漢市江夏區法泗街長虹村
任何一項發明的誕生都有一定的起源,農業機械也不例外。所以,一起和法泗機耕船的小編了解。
農業機械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原始社會使用簡單農具的時代。在中國,新石器時代的仰韶文化時期(約公元前5000~前3000)就有了原始的耕地工具──耒耜。公元前13世紀就已使用銅犁頭進行牛耕。到公元前3世紀的春秋戰國時代,已經擁有耕地、播種、收獲、加工和灌溉等一系列鐵、木制農具。公元前90年前后,趙國發明的三行耬,即三行條播機,其基本結構至今仍被應用。到 9世紀已形成結構相當完備的畜力鏵式犁。在《齊民要術》(約540)、《耒耜經》(約880)、王禎《農書》(約1310)、《天工開物》(1637)等古籍中,對各個時期農業生產中使用的各種機械和工具都有詳細的記載。在西方,原始的木犁起源于美索不達米亞和埃及,約公元前1000年開始使用鐵犁鏵。到19世紀至20世紀初,是發展和大量使用新式畜力農業機械的年代。1831年,美國的C.H.麥考密克創制成功馬拉收割機。1936年出現了第一臺馬拉的谷物聯合收獲機。1850~1855年間,先后制造并推廣使用了谷物播種機、割草機和玉米播種機等。20世紀初,以內燃機為動力的拖拉機開始逐步代替牲畜,作為牽引動力廣泛用于各項田間作業,并用以驅動各種固定作業的農業機械。20世紀30年代后期,英國的H.G.弗格森創制成功拖拉機的農具懸掛系統,使拖拉機和農具二者形成一個整體,大大提高了拖拉機的使用和操作性能。由液壓系統操縱的農具懸掛系統也使農具的操縱和控制更為輕便、靈活。與拖拉機配套的農機具由牽引式逐步轉向懸掛式和半懸掛式,使農機具的重量減輕、結構簡化。40年代起,歐美各國的谷物聯合收獲機逐步由牽引式轉向自走式。60年代,水果、蔬菜等收獲機械得到發展。自70年代開始,電子技術逐步應用于農業機械作業過程的監測和控制,逐步向作業過程的自動化方向發展。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初期,廣為發展新式畜力農具,如步犁、耘鋤、播種機、收割機和水車等。50年代后期,中國開始建立拖拉機及其配套農機具制造工業。洛陽第一拖拉機廠于1959年建成投產。1972年創制成功的船式拖拉機(機耕船),為中國南方水田特別是常年積水的漚田地區提供了多種用途的牽引動力。到1984年底,全國(除臺灣省外)大、中型拖拉機保有量達到85.4萬臺,小型和手扶拖拉機達到 329.8萬臺,農業用汽車達到35萬輛,農用排灌動力機械達到615萬臺,農用水泵達到515.7萬臺,大、中型拖拉機配套農機具達到 123.5萬部,小型和手扶拖拉機配套農機具達到 291.8萬部,谷物聯合收獲機達到35861臺,飼料粉碎機達到113.9萬臺,磨面機、碾米機、軋花機和榨油機共 388.1萬臺,農用動力總功率達1.95×10千瓦。1984年,機耕面積達5.24億畝,占耕地面積的39%。機電灌溉面積達3.76億畝,占灌溉面積的56.4%。